掌柜分享:
【资料图】
两年多的疫情影响,资本平台终于醒悟了,由电商烧钱补贴大战回归到实体经济近身肉搏,都在抢消费资源的最后一公里。。。
从顺丰嘿客开始到京东万店布局再到各大连锁便利店联合三通一达做快递代收点,然后拼西西做社区驿站,估计身披黄马褂的团团也快布局了吧?
无论是平台还是实体经济最终的本质都是消费服务,走路方式不同而已,但是在资本逐利的推动下,都不约而同地体验了皇帝的新装后才如梦初醒,才明白消费服务的终极目标是:接地气。。。
纵观商业发展历史,在6-70年代就有非常接地气的组织出现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公里需求问题,那就是:供销社。。
还是伟人的眼光高远,掌柜觉得不妨多读下毛选应该能有不错的领悟收获。。。
总结一点,社会在进步,体制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供销社融入创新发展理念是不是就没有资本的事啦?[嘘][嘘][嘘]
曾经霸占高端快递行业的顺丰,今年迎来了大溃败。
顺丰2021年一季度营收426.2亿元,同比增长27.07%;净亏损9.89亿元,而去年同期为盈利9.07亿元。
曾经站在快递行业食物链顶端傲视群雄的顺丰,如今面临着巨大的亏损压力。
这个变脸比翻书还快的顺丰,去年还交出了一份惊艳的答卷。
其2020全年共完成快递件量81.37亿票,同比大增68.46%,高于行业平均31.2%的增速;实现营收1539.87亿元,同比增长37.2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26亿元,同比增长26.39%。
这让顺丰登上了全球第一大快递公司,超过了美国巨头联邦快递。
顺丰的下跌,早有预兆。
2018年京东宣布京东快递开始接第三方的单子,京东这艘大船正式下海,与四通一达和顺丰争抢市场。
一向高傲的顺丰,也开始降低姿态,拿一些原本瞧不上的低端电商单。
2019年5月,顺丰推出针对电商市场的特惠专件。顺丰特惠专件初期试点主要面向1000票以上的客户,票均价格在8到10元,此后顺丰又不断下调特惠专件的价格区间和单量限制。
2019年11月,顺丰还与电商平台唯品会达成战略合作,后者宣布终止旗下自营快递品牌品骏的快递业务,并委托顺丰提供配送服务。
在之前,顺丰的电商单只接苹果等高端产品的单子,对普通几块钱的电商单向来不闻不问。
顺丰能不能通过物流优势杀入电商赚钱呢?顺丰用一系列的失败证明了,此路不通。
2010年,顺丰推出第一个电商平台“E商圈”,以出售食品为主,含少量3C产品,同时还配套了自身的支付平台“顺丰宝”,但这次试水不久即以失败告终。
2012年,顺丰推出“顺丰优选”,主打生鲜和食品零售。
2014年,又推出O2O社区店“嘿客”,主打商品预购、网购线下体验、便民服务、快件自寄自取四大服务。在嘿客推出后的四个月,顺丰一度在全国铺开了2000多家门店。
这些尝试最终都失败了,2013年至2015年,包括优选和嘿客在内的商业板块共计亏损16.06亿元。电商体系被彻底剥离顺丰上市公司。
2021年初,顺丰低调上线生鲜配送平台“丰伙台”,外界一度认为顺丰将借社区团购风口再度进军电商领域。但王卫在投资者交流会上坚决否认。“自己做社区电商是做不了的。”“我们坚决不碰商流。”
竞争激烈,顺丰新业务发展不畅通,顺丰未来想要高速增长,基本上不太可能了。
顺丰现在将近3000亿的市值,腾讯现在是6万多亿的市值,顺丰和腾讯的大boss王卫和马化腾有什么不一样?#顺丰##腾讯##马化腾#
王卫说,我跟马化腾最大的区别就是一念之间。王卫笃信佛教,所以他说话时会带一些佛教的词汇。王卫采用的是封闭的系统,顺丰是封闭的系统,什么都自己做,全国做直营,做的产业链,包括顺丰嘿客,顺丰优选,全都是自己干。
腾讯做的所有东西都是开放的,马化腾做了一个微信,之后他就跟美团、滴滴合作去做共享。
因此,企业的规模是由认知层次乘以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企业规模=认知层次×努力程度。如果你的认知层次是百万级的,那么你很努力也就一百万;如果认知层次是千万级的,你很努力,也就是一千万;认知层次如果是一个亿级的,那么你很努力,就是一个亿的层次。如果你只懂得天道酬勤,而不懂得学习改变认知,那么这个企业想变革规模变革效率,其实是很难的。
本文顺丰嘿客,顺丰嘿客o2o案例分析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